91年中央派吕正操看望张学良,张:要我回大陆可以,但有三个条件
1991年,张学良结束了长达54年的监禁生活,重获自由。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全球,引发了巨大反响,也让众多牵挂他的中国民众感到由衷的高兴。
没过多久,中央就安排吕正操去美国看望张学良。吕正操是张学良的老部下,这次去还捎了个口信,希望他能回老家看看。张学良听到这个消息特别激动,可琢磨了一会儿,他又说:“回大陆没问题,不过得答应我三个条件。”
吕正操干脆地回应:“有啥要求你直接说,别客气。”
张学良当年开出的“三个条件”具体是什么内容?在《张学良口述历史》这本书里,他详细讲述了自己的要求。这些条件其实挺直白的,就是想让当时的局势有个明确说法。不过这些条件背后,可藏着不少历史细节,值得我们好好琢磨。说到底,这些条件反映了张学良当时的处境和想法,也跟整个历史大背景息息相关。
他盼了那么久的大陆之旅,到底成行了吗?
【一、张学良被关押了54年,是怎么被解禁的?】
1936年12月12日这天,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搞出了个大动作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。他们直接带兵把蒋介石给扣下了,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逼着老蒋别再打内战了,赶紧跟共产党联手,一起对付日本人。这招儿可真够狠的,直接把中国的政治局面给搅了个底朝天。
这件事儿闹得全世界都知道了,它不仅让中国的发展方向来了个大转弯,还把张学良的人生轨迹给彻底颠覆了。那会儿,谁也没想到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,可以说是让整个国家都翻了个个儿。对张学良来说,这事儿一出来,他的人生就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,彻底变了样。
《西安事变》一结束,张学良就坚持要送蒋介石回南京,谁劝都不听。可一到南京,蒋介石立马把他给关起来了。这一关就是54年,张学良从此过上了与世隔绝的日子。
张学良这些年可没少折腾,从南京开始,一路被关到贵州、贵阳、重庆,最后还被带到了台湾。不少人替他说话求情,可蒋介石就是铁了心不松口。老蒋对张学良那个恨啊,直到1975年他快不行的时候,还特意叮嘱蒋经国:“千万别放虎归山”。
老蒋的政治路线被蒋经国完整延续,他对张学良的软禁政策也一直没变。直到1988年1月13日,蒋经国离开人世,台湾的政局开始出现转机,张学良这才有机会重获自由。
1990年,在李登辉接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,张学良的命运出现了转机。这事儿多亏了他的好友王冀等人一直在背后努力。考虑到各方压力,李登辉最终同意让张学良重获自由。那会儿,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89岁了,总算能自由自在地过晚年生活了。
张学良在台湾住了一阵子,看到形势挺复杂的,就跟李登辉说想去美国看看亲戚朋友。他在美国有不少熟人,李登辉听完也没说什么,直接就同意了。
1991年3月10号那天,张学良带着太太赵一荻从台北桃园机场踏上了旅程。这趟他盼了好久的自由之行,总算是实现了。
这些年,张学良心里一直惦记着老家的亲戚朋友们。他给家人和好友写信的时候,总是不止一次提到想要回大陆走走的想法。可以说,对故乡的思念始终萦绕在他心头,从未间断过。
一听说张学良要去美国探亲,还打算回大陆看看,中央这边马上就有了动作。他们安排吕正操以个人身份去趟美国,专门去看望张学良。这事办得挺快的,看来中央对张学良的情况很重视。
派吕正操去带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?这个决定背后有啥特别的原因吗?让这个安排到底是怎么定下来的。其实这里面肯定有它的道理,只不过咱们现在还不清楚具体是啥。或许是因为吕正操的能力特别适合这个任务,又或者是当时的情况非得他出马不可。总之,组织上做出这个决定肯定不是随随便便的,肯定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。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分析一下这个安排背后的原因,看看能不能找出个所以然来。
这俩人的关系可不一般,可以说是有很深的"渊源"。他们之间的事儿,那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。从过去到现在,他们之间就一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。这种关系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建立的,而是经过很长时间慢慢积累起来的。说白了,他们之间的这种"渊源",让他们的关系变得特别不一样。
1922年那会儿,吕正操刚加入东北军没多久,就认识了少帅张学良。靠着张学良的提携,17岁的吕正操顺利进了东北讲武堂,开始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。这段经历让他在军旅生涯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。
一毕业,吕正操就跟着张学良干,从少校副官做起,后来还当过秘书和参谋处长。那会儿他跟着张学良打了不少仗,参与了很多重要的军事任务。
1936年西安事变一结束,张学良就被蒋介石软禁了。这事儿让吕正操特别生气,他二话不说,带着自己的部队直接脱离了国民党,转身就加入了共产党。虽然从那以后,吕正操和张学良整整50多年都没机会再见面,可吕正操心里一直没忘记这位“老领导”,对他始终保持着敬意和感恩之心。
1984年那会儿,多亏了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帮忙牵线搭桥,吕正操和张学良这才开始书信往来。打那以后,俩人经常互赠诗词,关系一直都很密切。
这样一来,派吕正操用个人身份去看望张学良,绝对是最恰当的选择。这种安排既不会显得太正式,又能很好地传达心意,可以说是两全其美。再说了,他们之间本来就有交情,这样见面再自然不过了。
【二、吕正操与张学良的三次会晤,都谈了些什么?】
1991年5月23号这天,吕正操带着四个人,从北京坐飞机到了美国的旧金山。他们这一趟总共就五个人,一路上还挺顺利的。
5月29号这天,他们收拾妥当就直奔曼哈顿公园大道,目的地是贝夫人的住所。一切准备就绪后,他们动身前往,准时抵达了贝夫人位于曼哈顿公园大道的家。经过前期安排,他们选在5月29日造访贝夫人位于曼哈顿公园大道的住处。
推开家门,吕正操第一眼就瞧见张学良在门口等着。老张穿着笔挺的西装,整个人精气神十足。他一眼就认出了老战友,两个人年轻时分开,如今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,隔了五十多年才重逢。四目相对的那一刻,他俩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。
张学良的手被吕正操一把抓住,他快步走近说道:"从西安那次分开算起,到现在刚好54年5个月零4天,碰上了双'五四'。"
张学良听完这话,心里一下子涌上了各种情绪。
一坐下来,吕正操就给张学良献上了几样特别的礼物:有套《中国京剧大全》,还有现在京剧名角的录音带,再加上刚摘的碧螺春茶叶。另外,他还带了一幅袁熙坤画的张学良肖像,以及启功亲笔写的寿幛。这些东西都是他用心挑选的。
张学良仔细端详着,脸上挂着欣慰的笑意,他打趣道:“我这人特别信这个,就是信上帝。”
吕正操乐呵呵地回了一句:"要说迷信,我就信老百姓。"这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聊得特别投机,你看着我,我看着你,都笑得挺开心。聊着聊着,一抬头发现都到中午该吃饭的点儿了。
贝夫人特意张罗了一桌好菜招待他们,不过因为人多嘴杂,吕正操和张学良头回碰面也就随便聊聊过去的事儿,压根没提回大陆这茬。
张学良心知肚明吕正操这次来是"有使命在身",所以第二天他们就又见了一面。这俩人谁都没多耽搁,隔了不到24小时就凑到一块儿继续谈事儿了。
张学良和吕正操在曼哈顿碰了个头,地点选在了一家瑞士银行的经理办公室。就他们俩在那儿,没别人。这地方挺私密的,正适合谈事情。俩人就这么面对面坐着,估计聊了不少重要的内容。这种安排看着挺讲究,选在银行经理办公室,肯定是有原因的。
刚碰面,吕正操二话不说就直奔主题。他先是把邓颖超代邓小平写的信递给了张学良,接着又传达了中央领导对他的关心和问候。整个过程干脆利落,没绕一点弯子。
看完那封信,张学良愣了好一会儿,眼神里透出一股子感动劲儿。
他仰起脸来,目光落在吕正操身上,开口道:“我跟周恩来很熟,他人不错,麻烦你替我向邓女士问个好。”
他拿起笔给邓颖超回信,话里话外都是想家的意思:"在台湾这边住着,天天抬头看天,心里老惦记着老家。只要有机会,我肯定立马回去看看。"
他接着又说了几句:“说实话,我特别想回去,但眼下时机不合适。我这边一有动作,就会牵扯到大陆和台湾两边。我可不想因为自己的私事,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。”
听完吕正操的话,他显得很明白,一听说张学良的眼睛有点问题,和他一起的阎明光马上说:"上海有个医生特别厉害,大家都叫他‘东方一只眼’,治眼睛的病特别有一套。"
张学良听完这话,心里立马就痒痒了,他马上拍板说:"我决定了,得回大陆治眼睛去!"
吕正操一听这话就特别高兴,马上接话道:“你想啥时候回来都行,不管是看病还是探亲,我们肯定全力支持。只要你有这个想法,我们这边随时都能给你安排好。”
张学良赶紧摆摆手说:“别给我搞特殊,我就是个普通人。”接着,他和吕正操聊起了回大陆时要遵守的“约法三章”。
直接说事儿吧,别整那些客套话。咱们开门见山,有啥说啥,省得浪费时间。
三、咱们平时碰个头聊聊天都挺好,可千万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客套话。
三个多小时的会晤让吕正操和张学良聊得特别投缘,气氛相当愉快。吕正操详细讲述了新中国的现状以及东北老家的变化。当张学良听说他以前的住所被完好保存时,内心十分触动。他当场表示,以后回到大陆,一定要亲自去拜访那些"中枢诸公"。这次谈话让两位老友都感到格外欣慰。
6月4号这天,吕正操可是逮着机会了,他特意请张学良到李道豫大使的别墅去坐坐。李道豫那时候可是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老大,这地方选得挺有面儿。吕正操心里早就盼着这一出了,现在总算如愿以偿。
吕正操在选会面地点这事儿上可是下了不少功夫。稍微懂点政治的人都明白,使馆代表的是国家,张学良要是去使馆,那就相当于他踏上了大陆的土地。
张学良心里明镜似的,二话不说就去了。见面的时候,他再次强调了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,还主动表示要为两岸和平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:"我觉得大陆和台湾早晚得统一,这是板上钉钉的事。现在这种局面不可能一直拖下去,统一是迟早的事,就看什么时候了。"
和吕正操见过三次面后,张学良对回大陆这事儿信心满满,满怀期待。可谁能料到,接下来的十年里,他这个愿望愣是没能实现。这到底是为啥呢?
【三、张学良心心念念回大陆,为何最终未能成行?】
1991年快过年那会儿,张学良特别想回大陆看看。他找到老朋友王冀,让他帮忙跑一趟北京,替自己传个话,说说想回去看看的心愿。他还特意嘱咐,最好能让大陆那边发个正式的邀请函过来。
这么一来,张学良回大陆的事就顺理成章了。按照《双十协定》的规定,他完全有资格堂堂正正地回来。这可不是什么偷偷摸摸的事,而是明明白白写在文件里的。咱们得说,这份协议确实给他铺了条光明正大的归途。
王冀没花多少时间就搞定了这事。大陆那边对张学良回去特别热情,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得妥妥当当,还专门发了正式邀请。这事儿办得又快又漂亮,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周全。
李登辉居然把邀请函给拦下来了,这事儿真让人没想到。
李登辉一收到邀请函就火冒三丈,他冲着张学良破口大骂,说他这是忘恩负义。他还质问张学良,为什么背着他搞这些见不得人的事,是不是想再来一次政变?《张学良回忆录》里就是这么写的。
张学良听完李登辉那番话,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了。他这才明白,回大陆这事儿压根就没那么容易。原来他一直想得太简单了,现在看来,这个愿望实现起来可真够呛。
首先,我们得聊聊政治方面的事儿。这可不是小事,政治因素在里面起着关键作用。不管是制定政策还是做决策,政治这一块儿都绕不开。说白了,政治上的考量往往是第一步,得先把这个想明白了,后面的事儿才好办。所以啊,政治因素绝对是个重点,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。
张学良对于重返大陆这件事心里头挺纠结的,他生怕自己的回归会影响到两岸关系。在接受媒体访问的时候,他就直接说了,虽然心里特别想回去看看,可现在还不是时候。他琢磨着,不能因为自己一个人的事儿,给两岸之间添乱子。
他还在琢磨着怎么安排赵一荻的事儿。作为妻子,她的事儿肯定得好好想想。具体要怎么做,得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才行。反正,这事儿得有个妥善的解决方案,不能马虎。
张学良和赵一荻一直相依为命,感情很深。赵一荻的身体一直不太好,张学良觉得,要是她身体这么差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回大陆,实在不合适。
赵一荻在公开场合说过,她不希望张学良回大陆。这话对张学良最终的决定产生了一定影响。她的态度让张学良在考虑这件事时,不得不把她的想法也考虑进去。毕竟,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,赵一荻的意见对张学良来说还是挺重要的。
李登辉虽然公开宣布不再关押张学良,让他恢复了自由身,可背地里还是对他的行动和说话管得挺严。表面上说是放人了,其实张学良的一举一动都没逃过他的眼睛。说白了,这自由也就是个名义上的事,实际上还是被人盯着呢。
一开始张学良还挺感谢李登辉的,可后来他慢慢看明白了,李登辉给的那点“自由”根本就是有限制的。说白了就是不让张学良回大陆,只要张学良稍微流露出想回去的念头,李登辉就千方百计地拦着不让。
第四点,就是心理层面的问题。说白了,咱们的想法和感受对事情的影响也不小。有时候,心里怎么想,事情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。这可不是什么玄乎的说法,而是有科学依据的。所以啊,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,咱们也得把心理这块儿考虑进去。
他想找个合适的时候,悄悄地回大陆看看,可不想被媒体盯着闹得沸沸扬扬。
他那特殊的身份和两岸之间复杂的关系,让他回大陆这事儿注定没法儿安生。你看啊,这种背景摆在那儿,想平平静静地回来,那根本不可能。只要他一踏上大陆的土地,各种事儿肯定都得跟着来。
1993年12月16日这天,张学良和赵一荻夫妻俩为了避开那些乱七八糟的事,一拍大腿就搬去了夏威夷。他们在那个地方过完了剩下的日子,日子过得挺安生的。最后两口子也都埋在了那里,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。
【总结:】
张学良这个人啊,一辈子过得跟小说似的。从东北少帅到被软禁几十年,他经历的事儿比电视剧还精彩。特别是西安事变那会儿,他干的事儿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走向。说真的,他这一生,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大戏。
西安事变这场历史性事件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,他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,推动了中国统一和民族解放的进程。但这件事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整整54年的人身自由就这样失去了。这段经历让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近代史上。
1990年,这位89岁的老人终于重获自由。虽然直到生命尽头他都没能踏上大陆的土地,可他那份对故土的思念和追求国家统一的执着,依然值得我们永远记住。
#百家说史#
本文链接:http://6zn.cslsqpw.com/xinwendongtai/91295.html